<tr id="woeas"><label id="woeas"></label></tr>
<td id="woeas"></td>
<object id="woeas"><strong id="woeas"></strong></object>
    <p id="woeas"></p>
  1. <track id="woeas"><ruby id="woeas"><tt id="woeas"></tt></ruby></track>

    我的衡陽 我的奮斗丨種糧女能手 致富“帶頭人”----記衡南縣人大代表王靜


     王靜(右)在田間忙活。

      ■文/圖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謝小青

      個人檔案:王靜,衡南縣第十八屆人大代表,衡南縣金武農機農技優質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履職感言:
    農村天地廣闊,我要做大做強農業,帶領更多老百姓致富。

    “現在是我們最忙的時候,天天泡在田里。”近日,在衡南縣車江街道鐵市村田間,回蕩著陣陣機器轟鳴聲,王靜嫻熟地駕駛插秧機來回穿梭。

    這個身形單薄、皮膚黝黑的女子就是衡南縣第十八屆人大代表、衡南縣金武農機農技優質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王靜出生于1977年,之前一直在廣東務工,且有著不錯的收入。有一年,她回家過年,發現村里年輕人都出門務工,部分田地閑置無人管理。

    “必須勤勞肯干、對農村有情懷的人才會留下來。”她思考一番,決定留下來,盤活這些田地。

    “農活看起來容易,干起來難。”王靜說,尤其作為一名女子,干起農活就更加吃虧。

    那會,村里沒什么年輕人,請不到人耕田,她就大膽地摸索耕田機;稻谷運輸成本高,她就考取貨車駕照,自己運輸。

    在她看來,只要自己想辦法,沒有什么困難解決不了。

    她就是這樣邊走邊碰壁邊解決,成了一個十八般武藝都會的種糧女能手。

    王靜笑著說:“耕田機、插秧機、后八輪我都會開。”

    2017年,王靜在鐵市村創辦衡南縣金武農機農技優質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累計投入資金近1000萬元,購買全自動育秧設備和各類大中型農業機械,建設糧食烘干廠、冷鏈儲存庫等現代農業設施,采用“公司+生產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提供農資賒銷和減免服務,帶動周邊7個村一大批村民發展生產、脫貧致富。

    這些年,她種植的水稻從幾十畝發展到幾百畝,今年達到1600多畝。在村民的眼里,王靜既大膽又能干,大伙都愿意跟著她干活,每年能帶動周邊群眾50多人家門口就業。一位60多歲的老人告訴記者,他一年能在合作社賺3萬多塊錢,還能照顧家里。

    新時代的“農民”不僅僅是勞作的人,還得懂得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王靜便主動赴浙江大學、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地參加培訓學習,將所學知識和技術運用到實踐中,為農戶提供農業產前、產中的技術跟蹤服務,該合作社先后被評為省級示范合作社、省級重點支持項目。

    同時,她利用農耕、春季連片油菜花、桃花等農村美景,年吸引周邊游客上萬名,讓鐵市村成為周邊市民的網紅打卡地,連年獲評糧食生產先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

    今年國家的惠農政策進一步激發了大家種糧的積極性。王靜又投入100多萬元購買機器,建設育秧大棚。

    目前,王靜正在嘗試發展林下經濟,實行生態養殖加體驗農業相結合,讓村民充分參與、受益,實現共同致富。

    “從事農業最大的優勢就是天天與群眾打交道,知道他們在想什么。”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王靜認真履行代表職責,廣泛收集社情民意,深入宣傳宣講黨的方針政策,為群眾化解煩心事;主動沖在疫情防控和森林防滅火一線,連續50余天參與疫情防控、森林防滅火等重要工作的值守;經??赐B老院的孤寡老人,帶頭捐款修建農村通組公路,是群眾心中靠譜的“知心人”,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人大代表的使命擔當。

    談及未來的打算,王靜表示:“我將繼續扎根農村,走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助推農村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編輯:唐錦 雷昕】
    >>我要舉報

    衡陽日報電子報

    衡陽晚報電子報

    回頂部 到底部
    超碰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