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衡州丨石鼓區角山村“多點開花”做強集體經濟----“有源之水”澆灌出鄉村巨變

水田旋耕作業。

掃一掃觀看視頻。
■文/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伍施施 圖/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周圍
雨過天晴,春光正好。5月5日10時許,石鼓區角山鎮角山村村民吳大軍麻利地登上輪式旋耕機,發動引擎,握好方向盤,開始進行水田旋耕作業。不一會兒,一大片油菜地便現出了水田雛形。
“這是我們村農機合作社的大家伙!”“除了旋耕機,現在我們還擁有插秧機、收割機、植保無人機、烘干機......”在田埂上,角山村駐村第一書記尹培陽向記者細數著家底,難掩語氣中的自豪。一旁的村黨總支書記任賢能則算著賬:一畝地糧食產量在500公斤左右,對于種糧大戶來說,除去機械化、化肥、人工等成本,加上政府補貼,豐收年份,每畝地至少有800元的利潤。
去年,角山村與區農旅投合作,組建了農機合作社。區農旅投購買農機設備以固定資產入股,村里負責經營管理。“在農機合作社籌備之初,村委對如何利用農機設備增加村集體收入進行了多次調研。”尹培陽介紹,“當時大家有兩種想法,第一種是把農機租出去,村集體直接收租金,但這種方式,僅僅是把設備以低價租給農戶,只能讓一小部分農戶受益。第二種是由村集體自主經營,不僅培養村民成為農機手,增加就業崗位,同時將耕田、育秧、插秧和撒農藥、收割、烘干、大米碾制等流程,通過農機合作社全部完成,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最終,綜合各方意見,村委選擇了第二種方式。“因為我們村的農業未來是要走精品化、科技化路線。”尹培陽說,“目前,村里一方面組織第二批農機手培訓,另一方面鼓勵種植大戶通過土地流轉,將小丘田變為大丘田,讓更多農田能實現機械化生產。”
“尹書記,我到廠里了,等你們簽合同啦。”11時許,尹培陽接到強輝五金加工廠負責人李龍的電話,當天是他們約好簽訂“村集體+企業”產業合作協議的日子。強輝五金是一家生產打火機零配件的企業,經過前期溝通洽談,村里和企業決定以“入股”的方式開展產業合作,即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以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資金入股,強輝五金按照約定進行分紅。
“合作愉快!”合同簽好后,尹培陽滿臉笑盈盈的。他說:“村集體通過入股收入穩定、信用度高的企業獲取分紅,強輝五金不是第一家,去年我們和鴻森服飾公司也簽訂了產業合作協議。”
事實上,角山村近年來深入挖掘資源潛力,在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增收上“多點開花”,已蹚出了蠻多“路子”。如利用閑置的老村部,招商星管家日化用品公司,盤活了村集體閑置資產;引進花卉苗木種植企業,共同建設鄉村旅游示范村......現在,角山村集體經濟年均增長30%以上,2021年實現村集體收入8萬余元,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萬元,“今年通過農機合作社的撬動,村集體經濟有望突破13萬元。”說到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尹培陽信心十足。
集體經濟強了,就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有源之水”。如今,角山村村居環境的巨變恰恰證明了這點----村里新修了環村旅游公路,所有土磚房全部拆除,維修、新建了政策性住房30余棟,一些大屋場進行了人居環境提質擴面,還修建了廣場、裝了路燈。在村里的文化休閑廣場旁,尹培陽特意停車帶記者參觀,他說:“到了晚上,村民到廣場散步、跳廣場舞、打乒乓球,真是非常愜意。”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