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公園外的“舊書攤”熱鬧回暖

▲周末開市的舊書市場人氣很旺。
■文/圖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羅文鵬
清晨5點多,陸元教拉著一大堆泛黃的舊書來到西湖公園南門口,在人行道一棵大樹下鋪幾塊塑料布,擺上老版的《詩經》《唐詩三百首》等文學經典,還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雜志、老畫報、連環畫,甚至還有清代流傳下來的民間契約、私人信札......當所有物件擺放整齊,人流也開始聚集,到早晨八九點鐘,更變得人流如織、比肩接踵。
這是周末衡陽舊書市場最常見的一幕。最近的好天氣,讓這個傳統的文化集市熱鬧回暖,釋放出獨有的生機與活力。
原始的“地攤經濟”
傳承衡陽城市文化
“衡陽讀書人多,藏書也多。”分析衡陽舊書市場的起源,有著30多年舊書收藏、銷售經歷的胡耀喜如是說。
濃郁的文化氛圍,豐富的民間藏書,是舊書市場產生的先決條件。古代衡陽書院教育發達,文化名人輩出,民間藏書之多自然不在話下。到清代(咸豐),擔任湖北巡撫的衡陽人常大淳藏書4萬余種,名冠湖南藏書家之首。到了現代,由于衡陽國企、學校多,特別是擁有全省第二多的高校,單位與個人的藏書數量都相當可觀。
隨著時代變遷,光陰流轉,各個單位圖書館、資料室以及個人的藏書,源源不斷從書架流向廢品站、印刷廠——直到第一批嗅到商機的人,開啟了一場古舊書籍的“淘寶”之旅:他們從廢品站和印刷廠以比廢紙稍高的價格,收購一批品相和內容較好的書籍,然后再轉手賣出。具體時間已經不可考,但衡陽舊書市場就這樣誕生了。
胡耀喜清晰地記得,從衡陽日報社舊址到原汽車西站、古漢大道,再到現在的西湖公園南門,衡陽舊書市場從占據城市繁華的中心,一步步退隱城市的一角,曾帶火了一起出攤的古董市場和花鳥市場,甚至是寵物交易市場......只是,后者紛紛獨立開市,只有舊書市場仍保持著舊模樣。
城市在發展,但衡陽舊書市場始終以地攤經濟的原始方式存續至今,像一壇深巷里的“老酒”,亦或是深藏功與名的“掃地僧”,在市場經濟時代保持著獨特的光韻。
主戰場轉移到“線上”
書商對前景保持樂觀
經歷三年新冠疫情,衡陽舊書市場和賣舊書的書商們還好嗎?
“都挺好!只要不下雨,我們每個周末都會去擺攤。”胡耀喜說,跟以前一樣,書商們周六、周日出攤,人流量也很大。
周六、周日出攤,是舊書市場多年來約定俗成的規矩。4月15日上午,記者來到西湖公園南門外的舊書市場。準確的說,這個市場位于演武路55號,從明翰路第一巷開始,一直延伸到明翰路第十巷,全長大約300米。記者當天在現場粗略統計,這片區域內共有20余個舊書攤位,還吸引了100余個以老瓷器、老錢幣等售賣二手舊貨為主的地攤。
“有新冠疫情的時候,經常一兩個月不能出攤,現在已經恢復正常了。”陸元教周日早上5點就出來擺攤,將500多公斤的舊書鋪放在一棵大樹下,占據整個市場的“黃金地段”。他告訴記者,周六的人流比周日還要多,一天的收入有八九百元。
一周出攤兩天,還要看天吃飯,書商們怎么生存?還停留在地攤狀態的舊書市場,會不會被淘汰?
很多人可能會有這一連串的問號,但記者深入調查發現,舊書市場的存在早已經超出了“小地攤”的范疇。這里曾上演過一套古籍換“寶馬”的傳奇故事,一卷古籍開價上萬并不稀奇,有人獲取人生第一桶金后輾戰商海,也有人借此從下崗、傷殘的人生囧途中獲得命運的轉機。這里還保持著文化人對書卷氣的虔誠和堅守,保持著城市的歷史記憶。舊書市場一直存在的背后,有許多衡陽文化人的執著努力,也有書商和城市治理者的默契。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地攤上的舊書市場正在向網上轉移。陸元教回憶,以前賣書是論袋賣,不是小塑料袋,是可以裝好幾十斤的大編織袋。而現在,人們都是論本賣,行情價一般是幾塊錢不等。“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網上買書,而擺書攤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他說。
調查中,不止一位書商告訴記者,通過孔夫子舊書網,月均交易額可以達到8000元左右。在孔夫子舊書網上,一項分地區店鋪排行榜單也能說明問題,在這份根據交易量、發貨時間、好評率進行排名的榜單上,衡陽有31家書店入榜,與婁底并列全省第二。
借助互聯網,衡陽書不再僅僅賣給衡陽人,而是實現了全國市場流通。“隨著傳統文化復興,人們對古舊書籍的需求和熱愛還在繼續提升。舊書經濟還會有更大更好的發展空間,而且地攤上的舊書市場也會長期存在,一方面服務本地市民,另一方面是我們保持城市文化傳承和文化品格的需要。”胡耀喜自信地說。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