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woeas"><label id="woeas"></label></tr>
<td id="woeas"></td>
<object id="woeas"><strong id="woeas"></strong></object>
    <p id="woeas"></p>
  1. <track id="woeas"><ruby id="woeas"><tt id="woeas"></tt></ruby></track>

    石鼓山上覓石鼓


      ▲石鼓書院內的石鼓。 胡建軍 攝


      ▲站在石鼓書院合江亭遠眺。 胡建軍 攝

      ■劉潔

      前面我們講到,公元339年,東晉的庾闡出補零陵太守,路過衡陽,登石鼓山,留下詠石鼓第一名篇《觀石鼓》。其中有一句:“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這是庾闡想象中的石鼓巨響。石鼓山上真的有石鼓嗎?真的能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嗎?

      石鼓山說是山,海拔不過69米,面積僅4000平方米。只是石鼓山地形獨特,處蒸湘二水匯流之處,拔地而起,突兀江心。后又因石鼓書院而名揚天下,成為湖湘大地一處著名勝跡。

      石鼓山因石鼓而名。傳說蟄伏在兩江交匯處的石山形狀像一面鼓,所以命名石鼓山。也有說蒸湘兩水相匯拍打山石,響聲震天,像敲打一面石鼓。東晉哲學家、地理學家羅含(約292--370年)在《湘中山水記》中記載石鼓山上真有一面石鼓:“石鼓在烝口南、湘水西......叩之,聲聞數十里。”“烝”通“蒸”,“烝口”即蒸水入湘江處。此處說石鼓山有石鼓,叩之有聲。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約470--527年)也到過石鼓山,他在《水經注》中描述:

      “(臨承)縣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徑,鼓鳴則土有兵革之事......”

      也就是說,酈道元也看到了這面神奇的石鼓,而且高大氣派,神秘,且石鼓一響,就有戰爭爆發。石鼓山軍事地理位置確實非常重要,當年曾國藩的湘軍就是在附近的演武坪練兵,石鼓山附近的筷子洲則是湘軍水師的造船廠和練兵場。

      既然酈道元都看到了這面能發出聲響的石鼓,那這面石鼓現在在哪里呢?據宋代《祥符州縣圖經》中記載:“俗傳盧龍推鼓下,入于潭水。”而原因是怒其“鳴而土有兵革之事”。正如明朝人王鎬所詠《石鼓潭》所稱:“石鼓在蛟潭,盧龍擁入水。豈不惜幽真,為防兵革起。”盧龍推石鼓于石鼓山下深潭之中,希望以絕兵禍,永寧一方。

      盧龍是何方神圣或是何方人士,何時推鼓下潭,現都無從考證。據南宋初年(1127年)陳田夫所寫《南岳總勝集》中記載,石鼓山上曾建有盧龍廟。而在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道士郭行真奉敕祭祀南岳神時,廢盧龍廟而不祀。從此石鼓山上沒有了“扣之有聲”的石鼓,也沒有了推石鼓下潭的盧龍的廟宇。所以,我們在韓愈的《合江亭》中沒有見到韓愈提到石鼓,就連守衡一年多的呂溫所作詩中也沒有石鼓的蹤跡。能發生巨響的石鼓如有之,當消失在唐代初期之前。歷史上曾有很多人下潭尋覓石鼓,都無收獲。近代湘軍水師在石鼓山附近訓練演習時,湖南提督鮑超曾派勇士入潭探索。發現潭內滿布水草,潭底有一怪穴,陰森可怖,不敢深入。從此不再有誰敢去探尋石鼓下落,由此成為千古之謎。

      現在石鼓書院內的石鼓是1965年衡陽市政府修建石鼓公園時鑿刻的,鼓與基座通高2.8米,鼓徑1.6米,花崗巖石所刻,自然無法叩響。2006年,重修石鼓書院時,原公園的亭廊建筑都被拆除,唯留這面石鼓立于書院山門內東側,此乃今天的衡陽人對石鼓山最早而又神秘莫測人文景觀的千年情愫。

      會響的石鼓消失了,但石鼓山的獨特風景依然讓所有親臨此處的文人們津津樂道,無法忘懷。南宋程洵(1135--1196年),朱熹門人,潛心理學,是程朱學派的重要學者。1184年出任衡陽主簿,三年后暫代石鼓書院山長,以宣揚朱子之學。曾留有多篇詠頌石鼓詩,其中一首《游石鼓觀湘水》:“按行又復到江干,近水遙山照眼寒。從此瀟湘在胸次,不須更向畫圖看。”石鼓山的美麗風景在他胸中比畫更美。

      元朝御史奚漢伯顏作有幾首《石鼓館》詩,選其一首供大家欣賞:

      龍盤虎踞梵筑壇,萬壑同承石鼓山。

      蒸水遠連湘水去,櫓聲遙雜雁聲還。

      回看星斗朱陵上,佇聽金絲綠凈間。

      欲刻新詩酬勝景,摩崖應愧雨苔斑。

      同朝李處巽,曾任湖南道宣慰司副使,作有《石鼓書院示諸生》詩,這里也節選一段供大家欣賞:

      蒸湘二水合流處,中有孤山塊如鼓。

      茲名炫耀得自唐,儒舍重興來近古。

      書生要占鰲頭住,竭力中流扶砥柱。

      經營二載始告成,轉首瀟湘變齊魯。

      ......

      方今海上四書院,鹿洞睢陽并岳麓。

      若論地秀多賢才,石鼓山明江水綠。

      這首詩中所言石鼓孤山形狀如鼓,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誡諸生,要努力學習,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讓瀟湘之地也成為如齊魯大地那樣的文化興盛之地。并點明四大書院中石鼓書院風景最為秀麗,人才輩出。這當然是勉勵諸生之意。

      到了明代和清代,詠頌石鼓山的詩詞更多了。明朝天順年間(1457--1464年),翰林院五經博士沈慶任湖廣等處提刑按察司副使,到了衡陽。見石鼓書院部分建筑破損,而是命令推官余敬修繕。沈慶并為石鼓書院做詩多首,這里也選擇二首供大家欣賞:

      《謁石鼓書院》

      【明·沈慶】

      其一

      兩水夾流天下奇,巨鰲春浪如神龜。

      因名石鼓構書院,古今賢哲遺聲詩。

      其二

      衡岳當空高萬丈,頃刻扶搖端可上。

      一曲滄浪孺子歌,聽罷悠然絕塵想。

      明朝的蔡汝楠(1514--1565年)8歲就陪父親聽教于湛若水門下,曾任衡州知府5年。他在治理衡陽政務的同時,興學教士,親率石鼓書院諸生講經論道,質疑問難,誠邀湛若水、趙貞吉、茅坤以及本地的曾朝節、劉堯誨、伍定相、王萬善等前來石鼓開講。并仿效朱熹《白鹿洞學規》,為石鼓書院制定了“學文、敦行、辨志、慎習、篤論、常識、仁體”七條學規。蔡汝楠為石鼓書院的再次振興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嘉靖三十一年鄉試中,石鼓學子李孟彰、王大韶等六人全部中舉,一時傳為佳話。蔡汝楠在詠石鼓合江亭的詩中感嘆到:“石鼓清時常不鳴”。

      《石鼓合江亭》

      【明·蔡汝楠】

      聞來坐嘯開江亭,為吏亦有青山情。

      朱陵陰洞杳無際,石鼓清時常不鳴。

      昔賢登臨企芳躅,雙流綠凈濯塵纓。

      漁父向予復鼓枻,莫似三閭知姓名。

      蔡汝楠原來是非常進取的儒官,站在石鼓山上,也有了《楚辭·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的欣然自樂之心境,這是石鼓特有風景的魅力。

      清朝的饒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任衡州知府,捐資督辦重修石鼓書院,歷時七年??⒐r作《重修石鼓書院記》:“登樓四顧,知水仁山,洞心豁目,所謂一郡佳處者,亶其然乎”。并乘興作詩《石鼓山》“巨石形如鼓,屹然立江滸。雄秀本天成,靈響秘終古......仰止奮修塗,此邦即鄒魯。藏書得名山,諸生力各努。”

      石鼓不響風景美,“一時講院盡英才”。
    【編輯:梁麗君 雷昕】
    >>我要舉報

    衡陽日報電子報

    衡陽晚報電子報

    回頂部 到底部
    超碰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