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woeas"><label id="woeas"></label></tr>
<td id="woeas"></td>
<object id="woeas"><strong id="woeas"></strong></object>
    <p id="woeas"></p>
  1. <track id="woeas"><ruby id="woeas"><tt id="woeas"></tt></ruby></track>

    常寧市天堂山辦事處:“小茶葉”撬動村集體經濟“大產業”


     ▲小山村里的大茶園。

      ■文/圖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周瑞華 通訊員錢輝 李澍濤

      壟壟明黃葉,層層綴滿山。仲春時節,常寧市天堂山辦事處數千畝高山生態有機茶樹經過春雨滋潤,吐露新芽,遠遠望去碧綠蔥翠,山坡上仿佛披上了一層嫩綠的新衣。

    在天堂山辦事處白竹村“亭子坳”茶園里,數十名茶農腰挎茶簍,一雙雙巧手在茶樹上翻飛,熟練地采摘著,竹篼里裝滿了嫩綠的鮮茶。村支書鄧先群穿梭在一行行長勢喜人的茶樹間,掩飾不住的喜悅:“經過去年的大干旱,今年的茶葉長勢還不錯,村合作社的600多畝茶園預計能產8000多斤鮮茶,為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左右。”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茶葉。白竹村地處南嶺山脈,群山環抱,云霧繚繞,雨量充沛,光照適宜,是茶樹生長的理想之所。2016年,白竹村在天堂山辦事處黨工委的指導下,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發展見效快、收益高的高山生態有機茶產業。

    剛開始,村民對發展茶葉產業持懷疑態度,寧可土地荒蕪也不肯流轉,守著傳統的杉樹、楠竹產業。面對壓力,鄧先群和村兩委干部帶頭將自家土地流轉,開發第一塊100畝茶園。從土地平整到栽種、施肥、剪枝......村兩委干部都參與其中。在看到村兩委干部的決心和成效后,村民終于同意土地流轉。

    打通了群眾思想上的“堵點”后,白竹村成立了白竹生態農林專業合作社,開啟“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鼓勵農戶以資金、土地、勞動力等方式入股;同時,出臺土地流轉政策,引進企業和能人種茶。目前,白竹村共流轉土地1000余畝用于茶樹種植。

    一方茶葉致富一方百姓。每年近一個月的采摘期和多環節的務工需求,茶葉基地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季節性務工的總收入在30萬元左右。“在家帶孫子的同時,現在我還可以到基地采摘茶葉,每天收入在200元左右......”談及在基地做工,白竹村村民譚雞秀笑得合不攏嘴。

    其實,白竹村只是天堂山辦事處通過發展茶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辦事處以黨建為引領,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思路,引導各村大力發展茶樹種植,著力將“小茶葉”培育成為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大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的同時,也破解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難題。

    “目前,辦事處有茶園面積10000余畝,覆蓋7個行政村,平均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最多的一個村有60萬元。”天堂山辦事處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辦事處將圍繞茶葉形成采摘、制作、品茶、生態觀光為一體的茶葉旅游以及茶葉衍生產業,打造茶葉產業聯盟,持續分享茶紅利,以茶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編輯:梁麗君 張花】
    >>我要舉報

    衡陽日報電子報

    衡陽晚報電子報

    回頂部 到底部
    超碰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