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花燈戲的護燈人

▲排練現場,演員正在候場。
■文/圖胡傳亮
今年是祁東縣花燈戲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二個年頭。在這段時間里,《老少配》《雙拜壽》《毛百金打鐵》等一批傳統經典花燈戲劇目在當地各大劇場悉數登場,精彩的演出不僅吸引了很多當地觀眾,更引得眾多外地戲迷蜂擁而至,甚至有驅車上百里專程趕來過戲癮的戲迷。
花燈戲起源于唐朝,風行于明、清,流傳于湖南、貴州、廣西一些地方,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祁東花燈戲場場“火爆”的背后,有一群默默堅持付出的“護燈使者”。
這一群“護燈使者”,有祁東花燈戲傳承人、戲曲愛好者,也有當地的企業家。
5年演出千余場“圈粉”50余萬人
“雖然公司成立不到兩年,但我們傳承弘揚花燈戲的腳步從未停歇。”鄒南生是公司主要負責人,如今花燈戲的保護和傳承有了自己的“家”,鄒南生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告訴筆者,為傳承和保護花燈戲,他們經常開展送戲下鄉活動,每年演出場次達200余場,足跡踏遍祁東縣23個鄉鎮,甚至遠赴廣東、廣西、四川、江西等地演出,觀看群眾多達數十萬人次。
為了更好地傳承地方文化戲,祁東縣花燈戲協會還把現有的傳承演藝人12人、演員63人,擴展至300余人,每4個鄉鎮組織一個演出團體送戲下鄉,擴大戲曲傳播深度和廣度。鄒南生說,5年來,他們奔赴省內各地演出千余場,“圈粉”50余萬人。
奔走千里取回“真經”傳統劇目放光彩
“一路走來,我們親眼見證了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老百姓對文化生活越來越旺盛的需求。也正是他們的需求,支撐我們一直堅持到現在。”蔣素秋是祁東花燈戲傳承人之一,出身戲曲之家,打小對花燈戲耳濡目染。她多年來扎根基層,多次開展對已經殘缺不全的劇本進行“修復”工作,讓眾多已經走下舞臺的傳統劇目重放光彩。
周保國是祁東花燈戲老藝人,13歲便考入祁東祁劇團。作為一位挖掘、傳播、推廣戲曲藝術的“老戲骨”,數十年來,他和同事多次跨省“取經”,足跡遍布廣東、云南等多個省份,尋訪到50多位老藝人,在和當地劇團一起研討創作時,為了把戲曲作品呈現到極致,時常會有來自思想觀念的激烈碰撞,最后去粗取精,融入現代元素,展現傳統戲曲獨特魅力。周保國說:“這正是大家喜歡祁東花燈戲的原因。”
籌資百萬搭建戲臺傳統劇目重新登臺
也正是他們的這份執著和熱情,感動了花燈戲的愛好者鄒斌生。這位年近花甲的花燈戲愛好者,為了改變戲曲低迷的現狀,多年來,他一直奔波在籌款的路上。通過自籌資金一百多萬元,為祁東平山業余劇團建了一座可容納1000多人排練、演出的場地,給戲劇人搭建起交流表演的平臺,讓一眾接近失傳的傳統劇目重登舞臺。向社會各界展示了一大批祁派傳統劇目和新創劇目,讓祁東花燈戲這一古老民間戲劇藝術得以展示和傳承。
鄒南生是當地企業家、花燈戲愛好者。他告訴記者,“戲曲是我們獨特的、優秀的文化符號,傳承弘揚是我們的責任”。近兩年,他先后捐資45萬元,用于劇團建設和演出。如今這個業余小劇團終于擺脫多年來的“難以溫飽”。但是讓蔣素秋等花燈戲人最發愁的是,有著500多年歷史的祁東花燈戲,雖然有歷史文化底蘊,群眾基礎深厚,但隨著時代發展,它也正在陷入逐漸邊緣化的境地。她表示,為保障這一傳統技藝得到傳承,使其獲得充分的發展空間,他們將繼續積極探索花戲燈發展新路徑,讓傳統戲曲實現真正意義的活態傳承。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