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紅色力量 書寫教育華章——湖南交通工程學院以紅色文化引領高質量發展紀實

奮發有為的學校領導班子。

航空母艦科研大樓。
通訊員趙紅深
今年8月下旬,在教育部舉辦的“第十屆全國大學生唯實杯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上,湖南交通工程學院學生周衡捷、陳時進、向杰芳等5位同學的機械創新設計作品“救援勘測仿生機械蛇”榮獲二等獎。這是該校繼去年獲得“2021年中國大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大賽總決賽金獎”和“TI杯2021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之后獲得的又一項國家級大獎。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教育的論述很多,把科技、教育、人才作為“三位一體”的完整體系進行統籌部署,突出了教育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地位,更加明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目標要求。近年來,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緊緊圍繞科教興國、教育強省戰略和人才培養需要,以“紅色文化”黨建引領,加快建設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立足湘南、服務湖南、輻射全國,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的力量。
擦亮育人底色為青春烙下紅色印記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豐富紅色文化教育內涵,開辟校園紅色文化、國防文化教育新課堂,打造紅色教育基地,引領一代代青年學子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中,成為不畏險阻的逐夢交通人。”湖南交通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劉文君指出。
今年秋季開學,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校長陳治亞以《做新時代“四成”大學生》為題給新生上開學第一課,寄語同學們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不負韶華,做勇擔使命的新時代青年。
作為一所以“紅色”為青春底色的民辦高校,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該校坐落在抗戰名城衡陽,距夏明翰故居僅30余公里,域內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學校建設了省級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市級國防教育基地、校地共建明翰紅色文化協同創新中心等,校園中蘊含著眾多的紅色文化元素。學校充分利用這些紅色文化資源,挖掘紅色文化新內涵,提煉新時代精神標識,大力彰顯紅色文化的主流意識形態底蘊、時代價值和文化自信力。
“看著展館里我國生產的一艘艘護衛艦、驅逐艦,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祖國國防力量的強大。”湖南交通工程學院今年入學新生陳貴蓮興奮地說。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校內建有國防教育主題展覽館,每年新生入學都會在這里進行愛國教育活動,展覽館全景展示了革命時期我軍的奮斗歷程,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所。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現場,史料史實轉化為教材,革命遺址轉化為課堂......學校在衡陽抗戰紀念館、陸家新屋、夏明翰故居、水口山工人運動陳列館、蔡倫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了近萬名師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跨越時空觸摸紅色革命歷史的脈搏。
諸如此類的“紅色尋訪”活動還有很多,如“紅色故事進宿舍”“紅色故事路演”等日常校園實踐活動,學生們成立不同的演講小分隊,采用進宿舍宣講、校園路演等方式,成為校園傳播紅色故事的“蒲公英”;“我和國旗合個影”“烈士公園清明祭掃”“五四頒獎典禮”等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則在重要節日組織開展,一張照片、一次集體合唱、一次祭掃,在特別的日子帶給00后大學生的是一種特別的“儀式感”......
近些年,湖南交通工程學院以紅色文化育人為主線,將校園景觀建設與學科文化相結合,將青年使命擔當和交通強國理念融入高校“三全育人”全過程,構成大學生的成長底色。
熱血“老兵連”流動的紅色風景線
在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有一個叫作“老兵連”的大學生組織。2018年,學校以退伍復學的青年為骨干組建起了一支隊伍,由他們承擔新生入學軍訓、校園秩序維護等志愿服務工作。經過4年的發展和擴大,如今的“老兵連”里也加入了一些普通同學的身影,已成了學校里的一面旗幟。他們的服務口號是:“有困難找老兵連”。
“老兵連”成立不久,就開始承擔新生軍訓和開展國防教育的任務,帶領新生喊口號、站軍姿、唱軍歌,還開展了紅色課堂。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2021年學校共有141人參軍入伍,創下近幾年的新高。
“老兵連主要由退伍老兵復學青年為主的隊伍,是學校打造紅色教育引擎的新方式。”學校團委書記漆在林說,“老兵連”是該校一道獨特的流動紅色風景線。
大三學生傅瀟是“老兵連”的一名成員,2019年從部隊退伍重返校園時傅瀟便加入“老兵連”。今年暑假來臨前,他一直忙碌在校園里參與校園消防安全巡邏、成為疫情防控志愿者、變身為圖書搬運工......這是他所在的“老兵連”志愿承擔的校園服務工作。
“標準的敬禮動作看著簡單,但許多同學練著練著就變了形、走了樣。”在學院操場上,鄧江林正專注地給新生糾正敬禮動作。3年前剛剛入校的他便響應國家號召征兵入伍,退役之后返回學校,成為學校“老兵連”中的一員,擔負起新生的軍訓任務。
青年學生在軍訓場上的颯爽英姿,也展現了新時代年輕人的“熱血青春”。不僅僅是軍訓生活,在日常的社會實踐中,學校形成了一支由3000多名師生組成的“衡陽群眾”志愿服務團隊。志愿者們在全市范圍開展醫療衛生、科技創業、大學生支教、關愛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務工作,盡情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智慧,為鄉村振興貢獻青年力量。
厚植愛國情懷參與《援軍明日到達》拍攝
9月2日,由劉和平編劇并擔任總制片人及總監制,張楊執導,秦天柱聯合執導的愛國題材電影《援軍明日到達》正式開機。為了讓同學們追憶烽火歲月,激發愛國情懷,湖南交通工程學院選派近300名學生作為群眾演員參與《援軍明日到達》抗戰片的拍攝工作,用本土文化資源培養學生愛國之情。
不忘來時路,薪火永相傳。近年來,湖南交通工程學院充分利用衡陽及周邊“本土化”紅色文化資源,建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開辟鄉村紅色文化教育新課堂,夯實紅色宣教根基,打造交通工程學院“紅色陣線”;挖掘本校蘊含的紅色文化基因,厚植校園紅色文化土壤,營造文紅色文化教育氛圍;打造紅色文化設施群,廣筑紅色文化平臺;研發紅色文化教育的校本課程和鄉土教材,協同推進紅色文化教育落地生根。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與夏明翰故居所在地開展校地合作,與明翰村山水道公司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與湘南學聯、水口山工人運動紀念館、耒陽蔡倫博物館、陸家新屋衡陽抗戰紀念館和唐群芳故居等共建紅色教育基地;開通“校園理論高地”活動渠道,凝煉紅色革命精神,弘揚紅色文化,創造紅色理論宣傳陣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論壇、征文、演講、話劇、微電影等活動;同時學校協辦和參加“夏明翰誕辰120周年紅色基因傳承”系列活動;構建紅色文化育人的載體渠道,營造育人成才的紅色環境,建設好本校衡陽市國防教育基地;打造毛澤東銅像文化廣場、航空母艦科研大樓,“抗日飛機展”等景觀,引領校園文化風尚。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制訂學校“十四五”校園文化建設規劃,提出規劃時期形成“彰顯紅色文化主題,構建核心價值體系,傳承傳統文化血脈,塑造福生教育情懷,融合交通文化理念,樹立質量管理標桿,弘揚大國工匠精神,鍛造德技雙馨精英”的立體式校園文化氛圍。
挖掘紅色資源提升德育文化軟實力
湖南是一方紅色熱土,作為一所立德樹人的高等院校,湖南交通工程學院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肩負著賡續紅色基因、凝聚紅色力量,把湖湘這片紅色熱土上孕育的光榮革命傳統和崇高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的責任;肩負著讓廣大湖湘學子在湖湘文化特別是湖湘紅色精神滋養中成為有責任擔當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喚起歷史記憶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學生親自講紅色故事。”湖南交通工程學院副校長余孟輝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0多年了,在他看來,充分利用紅色資源進行思政教學的轉化,是創新新時代思政課的關鍵。
2021年,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深入挖掘校訓、校歌、校史所蘊含的文化積淀與文化追求,積極提煉弘揚新時代交工人的奮斗精神,著力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師生廣泛參與的文化品牌,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策劃推出了“紅燭頌”“桃李風”“逐夢交工人”“書香通交工”“身邊的榜樣”“我與交工共成長”等系列微信品牌專題、官網品牌專欄和櫥窗品牌專窗。開展“我們的節日”“建校30周年”征文系列活動;2021年9月份,協同馬院舉辦第七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競賽活動,全校共522個研究性學習小組3207名學生1044份稿件參賽。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突出愛國主義主題教育實踐,堅持價值引領。在2021年黨史學習教育中,聯學聯講形成聲勢,創新形式聚力增效,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建設200平方的“黨史國防中心”,開設黨史學習教育展覽課堂;建設100平方米的“智慧黨建學習室”,提高黨建學習效能;拍攝黨史學習教育紀錄片,從黨史學習中汲取力量。2018--2020年,學校堅持到對口幫扶點----衡陽縣渣江鎮群峰村開展扶貧脫貧結對幫扶活動;每月到結對幫扶鄉村學校----衡陽縣渣江小學和樟木中學少年宮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開展義務支教志愿服務和校外實踐活動,獲2020年度衡陽市“百千萬藝術童伴--留守兒童關愛工程”最佳結對學校表彰。2021年“七一”,學校黨委獲衡陽市兩新工委先進基層黨組織表彰,2021年10月,獲衡陽市首批“兩新黨建標桿黨組織”授牌。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開辟鄉村紅色文化教育新課堂,夯實紅色宣教根基。2021年7個育人項目入選湖南省高校“十大”育人示范案例;2022年,學校宣傳部負責的《探索構建以紅色文化為載體的民辦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體系》獲202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立項;3年內發表《湖南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的路徑探索》等30余篇紅色文化研究論文,出版相關教材、專著6部,形成了一系列民辦高校紅色文化育人成果。
紅色文化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天然的“教科書”。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更易喚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構建的紅色案例故事與情境中深化對理論的認知,進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心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
“黨建紅”結碩果桃李芬芳滿園春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構建以紅色文化為載體的民辦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體系,不斷提升黨建活力,激發黨建紅色引擎作用。在“黨建紅”的引領下,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強大政治動力、精神動力和工作動力,在大力推進衡陽“三強一化”建設中擔當作為。近年來學校成立了“鄉村振興研究院”“中小企業發展研究中心”“軍民融合高端智庫”等研究機構。智庫引進高層次人才125人,智庫成員先后承擔過國家973、863、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工程、北斗導航衛星、天河/銀河巨型計算機、國防科研等國家重大專項研究。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積極策應“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主動對接地方主導產業集群設置專業,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踐行時代使命,實現地方高校的價值。學校初步形成一批服務現代化新衡陽建設需求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2018年,學校“工商管理”被確定為湖南省雙一流應用特色學科。學校根據衡陽港作為中國內河重要港口,以服務衡陽變壓器、鋼管、有色金屬、能源、外貿等多種商貿物流需要開設物流專業,培養物流人才;抓住富士康衡陽工業園、歐姆龍精密電子等一大批知名電子企業落戶衡陽的優勢,以滿足華南地區大屏幕電視制造基地和湖南最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開設了機械電子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子商務等專業;整合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促進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開設了物聯網工程等新興專業,滿足衡陽物聯網工程人才的需求。學校擁有國家財政部、教育部資助的電子電工實訓基地和汽車檢測與維修實訓基地兩個國家級實訓基地以及省級特色專業3個,省“十三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
據該校負責人介紹,學校還承擔了“湖南省高速公路交通警察局執行檔案管理系統”“湖南省公安交警一體化研判監督平臺事故防控研判系統”“湖南省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資格人員管理系統”“衡陽市人防法規政策宣傳及技能教育研究”等社會服務項目30余項,成果應用效果良好。
在紅色文化的黨建引領之下,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正在開創著屬于自己的教育夢想、正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闊步前行、正在爭創湘南名校的康莊大道上揚帆奮進。
貢獻高校力量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立足交通運輸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在眾多產業領域與企業全方位優勢互補,在提升產教融合效能上服務衡陽經濟,彰顯青年擔當,貢獻高校力量。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與衡變電工、燕京啤酒、藍思科技、華菱衡鋼中興通訊、富士康、北京昆通鐵路機械有限公司、博岳通信集團等160家知名企業建立了緊密的產教融合合作關系,并建立了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校企雙方遵循“合作、共贏”的理念,推動構建融“產、學、研、創、培、服”等功能于一體的合作平臺,為專業培養更多適應企業、行業需求的優秀人才,打造牢固的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2021年,學校6個項目獲教育部2021年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立項,獲2021年中國大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大賽國家級金獎。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立足新工科,突顯大交通,在實踐中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學校走產教融合辦學之路,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應用型人才;走產學研發展之路,構建高水平科研平臺;走校企合作辦學之路,組建“百家校企聯盟”;加強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促進教師教學能力不斷提升;同時,以紅色文化為引領的“三全育人”高校思政工作體系構建與實踐,形成了鮮明的地方性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辦學特色。
在交通運輸、機械制造、電子信息、建筑工程、金融服務、健康養老等眾多產業領域,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積極開拓校企產教緊密融合、深度融合、高端融合,全方位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逐步形成了產學研全面發展、良性互動、多元育人的辦學模式,在提升產教融合效能上服務衡陽經濟。
近年來,湖南交通工程學院高度重視產教融合,已與多家知名企業建立了穩固的校企合作基地,培育出一大批有擔當、能吃苦、技術精、業績好、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受到業界的青睞和好評。
“作為地方性應用型民辦高校,湖南交通工程學院堅決貫徹執行黨的二十大精神,將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堅定的歷史使命感,扎根三湘大地培養應用型人才,立足新工科服務于大交通行業,致力高質量發展助力湖南三高四新戰略。”湖南交通工程學院董事長劉福生這樣說道。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科教興國是強國的必由之路。湖南交通工程學院努力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實際行動。依托交通、電信等資源,發揮人才、學科等優勢,在建設地方性應用型高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上闖出新路子,在立德樹人實現民辦高校價值中展現新作為,在助力湖南“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加快推進“三強一化”、全面建設現代化新衡陽中彰顯新擔當。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