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衡陽 我的奮斗丨劉軍平:做好“山水文章” 建設“宜居山村”

在高龍村的高密度養魚基地,劉軍平(左)為基地的產業發展提供指導與服務。
文/圖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唐海強
秋高氣爽時節,沿著彎彎山路,記者驅車來到祁東縣太和堂鎮高龍村,頓時被這一片青山綠水迷倒----群山綿延起伏,峰巒疊翠;樹木花草風中起舞,搖曳生姿;江口水庫在陽光照耀下,泛著點點銀光......
登高望遠,只見一條條水泥路通組入院,一幢幢新樓錯落有致,一排排果樹郁郁蔥蔥,一口口魚塘漾起粼粼波光。村民告訴記者,“我們村能夠從偏遠窮旮旯蛻變成為鄉村振興示范村,是因為有了一個勇于擔當作為、志在改變家鄉落后面貌,努力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好帶頭人!”他就是市人大代表、高龍村黨支部書記劉軍平。
因地制宜,做好“山水文章”
高龍村位于祁東縣最西端,距縣城75公里,毗鄰邵陽縣羅城鄉,地處半山腰上,平均海拔400多米,山高路陡,交通條件差。該村處于江口水庫庫區范圍,低洼地帶經常被水淹沒,不適宜種植水稻,導致許多村民外出打工,土地荒蕪閑置,曾經是省級貧困村。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里田土雖少,但大大小小的山坡地和形狀不一的山坪塘,是高龍村發展種養業的天然優勢。”劉軍平與村“兩委”經過多方考察與研討,決定立足本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做好“山水文章”,創建“入股分紅、利益共享”的新型農業發展經營模式,引導村民們發展特色種養產業,以此帶動農戶脫貧致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劉軍平盤活了村里1200余畝山坡地,成立了高龍村吉豐專業種植養殖合作社,引進優質水果新品種,帶領村民種植烏梅、黃桃、紅心柚、紅心臍橙、金秋梨、葡萄等特色水果和油茶、中藥材,利用山坪塘發展高密度養魚產業。
近年來,隨著特色種植、生態養殖產業的豐產豐收,高龍村的大小山頭綠了,廣大百姓富了,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也過了百萬元。
記者隨劉軍平來到江口水庫,只見環湖道路路基已經成形。劉軍平說,高龍村要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繼續做大做強“山水文章”,憑借村里優美的自然風景、豐富的農副產品,發展鄉村旅游觀光業,吸引更多游客來此休閑購物。
改善環境,建設“宜居山村”
“要想富,先修路”。劉軍平深知,交通是山村發展和村民致富的“大動脈”和“加速器”。高龍村地處偏遠山區,群眾居住比較分散。雖然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但通達率、覆蓋率有限,再加上等級低、路網結構不完善,農副產品運出、生產生活資料運進仍然較難。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先從山村道路入手。前些年,劉軍平在兩會上提交了《關于加快加強農村通組公路通暢通達建設的建議》。市交通部門高度重視,加大了對全市貧困地區農村道路的建設力度。高龍村借全市東風,擴寬村里主干道5公里,硬化聯村通組入戶公路達22.6公里,實現了戶戶通水泥路。此外,他還就加大偏遠山村水利設施建設、產業扶植力度等老百姓的訴求提出建議,都得到了市縣鄉和有關部門的答復和落實。
近年來,劉軍平帶領村干部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美顏”行動,自籌資金近千萬元,新建8處安全飲水池,讓家家戶戶都通上了自來水;建成鄉村大舞臺、老年活動中心等,豐富村民群眾的文娛生活;辦成了一樁樁民生實事,如整村推進舊房雜房拆除5600平方米,為村民群眾免費新建改建衛生廁所162座、危房改造28戶、安裝路燈206盞等等。
劉軍平還在村里積極開展“生態養村”行動,組織鎮村人大代表、村組干部,在道路兩旁和房前屋后廣種桂花樹、銀杏樹、玉蘭樹、紅葉石楠等綠化樹木,扮靚村容村貌。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