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傳承紅色信仰,提亮文明底色
新華社哈爾濱7月9日電哈爾濱有著悠久紅色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近年來,哈爾濱市聚焦群眾需求,激活紅色資源,凝聚向善力量,不斷擦亮全國文明城市的亮眼名片。
培根鑄魂,賡續紅色血脈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團結起,奪回我河山!”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1周年到來之際,哈爾濱市育紅小學的小學生齊聲唱起抗聯歌曲《露營之歌》,在悲壯激昂的旋律中,感受昔日將士們救亡圖存的壯志雄心,傳承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的愛國精神。
黑龍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東北地區14年抗戰的主要區域,涌現了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趙一曼等一大批抗聯英雄。通過整合以英雄名字命名的43所革命傳統學校,哈爾濱市打造紅色教育品牌,組建紅色文化教育傳承聯盟會,讓“紅色接力棒”代代相傳。
“以文鑄城、以文育人,特別要以紅色文化夯實文明城市精神根基。”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劉宗偉說,全市紅色展館和遺址共有99處,在國內同級別城市中位列前茅,現已成立宣講隊伍360余支,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舊址等,線上線下同步開展紅色教育和理論宣講活動。
百年松花江濱洲鐵路橋“黨史學習教育長廊”“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主題地鐵專列、《空降玫瑰》等紅色劇目......在哈爾濱,越來越多的紅色資源變成“紅色課堂”。
成風化人,凝聚向善力量
微風拂面,悠揚的小提琴聲在中央大街回蕩,素有“冰城夏都”之稱的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迎來清涼夏日。清晨,身穿紅色馬甲,手持印有“遵守交通法,文明過馬路”警示語的小紅旗,志愿者們在哈爾濱市尚志大街和西十二道街交叉口處,引導過往行人和車輛。
“做好新時期文明實踐工作,關鍵在育人。”哈爾濱市道里區宣傳部四級調研員劉金娥說,通過挖掘有特長、有奉獻精神的市民,全區共組建“健康守護者”“律師有約”等300余支志愿隊伍,累計注冊志愿者22萬人,累計志愿服務時長4787萬個小時,廣泛開展文明交通、文明餐飲、文明上網等文明實踐行動。
英雄的城市不缺乏新時代的榜樣。在“東萊之子”劉學鋼、“鐵牛書記”金東浩等一大批模范典型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市民主動加入疫情防控、愛心助學、敬老助殘、扶貧幫困等志愿活動中,“善小常為·點亮冰城”等特色志愿服務逐漸形成品牌。
為民服務,提升宜居指數
黨的發展歷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龍江四大精神”......在哈爾濱市南崗區三孔橋社區橋北小區院內,整潔的環境令人耳目一新,各類紅色文化展板圖文并茂,標語醒目。
“我們是老舊小區,以前存在不少臟亂差的現象。隨著創建文明城市的力度不斷加大,居民慢慢養成好習慣,大到車輛停放、小到垃圾分類,都井井有條。”三孔橋社區黨委書記張林林說,鄰里間互幫互助、解危濟困,充滿溫情。
前不久,哈爾濱市堅持問題導向,出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整改方案,設計“1+6”專項整治行動,主要包括市容環境綜合整治、農貿(集貿)市場專項整治、城中村和城鄉接合部專項整治等6項行動。同時,推進一批水、電、氣、熱等服務民生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困擾百姓日常生活的難點、堵點問題。
“幾天前,一位父親通過我們的廣播,找到走失的孩子。”在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園一座僅有十幾平方米的服務驛站里,工作人員劉艷梅笑著說,為市民和游客提供服務是自己的責任,更是一份驕傲。
今年4月以來,哈爾濱市推進實施惠民實事項目,解決群眾各類民生實事97183件,組織各級文明單位對接886個社區(小區),“創城整改熱線”已受理解決群眾來電67次。
培根鑄魂,賡續紅色血脈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團結起,奪回我河山!”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1周年到來之際,哈爾濱市育紅小學的小學生齊聲唱起抗聯歌曲《露營之歌》,在悲壯激昂的旋律中,感受昔日將士們救亡圖存的壯志雄心,傳承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的愛國精神。
黑龍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東北地區14年抗戰的主要區域,涌現了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趙一曼等一大批抗聯英雄。通過整合以英雄名字命名的43所革命傳統學校,哈爾濱市打造紅色教育品牌,組建紅色文化教育傳承聯盟會,讓“紅色接力棒”代代相傳。
“以文鑄城、以文育人,特別要以紅色文化夯實文明城市精神根基。”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劉宗偉說,全市紅色展館和遺址共有99處,在國內同級別城市中位列前茅,現已成立宣講隊伍360余支,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舊址等,線上線下同步開展紅色教育和理論宣講活動。
百年松花江濱洲鐵路橋“黨史學習教育長廊”“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主題地鐵專列、《空降玫瑰》等紅色劇目......在哈爾濱,越來越多的紅色資源變成“紅色課堂”。
成風化人,凝聚向善力量
微風拂面,悠揚的小提琴聲在中央大街回蕩,素有“冰城夏都”之稱的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迎來清涼夏日。清晨,身穿紅色馬甲,手持印有“遵守交通法,文明過馬路”警示語的小紅旗,志愿者們在哈爾濱市尚志大街和西十二道街交叉口處,引導過往行人和車輛。
“做好新時期文明實踐工作,關鍵在育人。”哈爾濱市道里區宣傳部四級調研員劉金娥說,通過挖掘有特長、有奉獻精神的市民,全區共組建“健康守護者”“律師有約”等300余支志愿隊伍,累計注冊志愿者22萬人,累計志愿服務時長4787萬個小時,廣泛開展文明交通、文明餐飲、文明上網等文明實踐行動。
英雄的城市不缺乏新時代的榜樣。在“東萊之子”劉學鋼、“鐵牛書記”金東浩等一大批模范典型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市民主動加入疫情防控、愛心助學、敬老助殘、扶貧幫困等志愿活動中,“善小常為·點亮冰城”等特色志愿服務逐漸形成品牌。
為民服務,提升宜居指數
黨的發展歷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龍江四大精神”......在哈爾濱市南崗區三孔橋社區橋北小區院內,整潔的環境令人耳目一新,各類紅色文化展板圖文并茂,標語醒目。
“我們是老舊小區,以前存在不少臟亂差的現象。隨著創建文明城市的力度不斷加大,居民慢慢養成好習慣,大到車輛停放、小到垃圾分類,都井井有條。”三孔橋社區黨委書記張林林說,鄰里間互幫互助、解危濟困,充滿溫情。
前不久,哈爾濱市堅持問題導向,出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整改方案,設計“1+6”專項整治行動,主要包括市容環境綜合整治、農貿(集貿)市場專項整治、城中村和城鄉接合部專項整治等6項行動。同時,推進一批水、電、氣、熱等服務民生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困擾百姓日常生活的難點、堵點問題。
“幾天前,一位父親通過我們的廣播,找到走失的孩子。”在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園一座僅有十幾平方米的服務驛站里,工作人員劉艷梅笑著說,為市民和游客提供服務是自己的責任,更是一份驕傲。
今年4月以來,哈爾濱市推進實施惠民實事項目,解決群眾各類民生實事97183件,組織各級文明單位對接886個社區(小區),“創城整改熱線”已受理解決群眾來電67次。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