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woeas"><label id="woeas"></label></tr>
<td id="woeas"></td>
<object id="woeas"><strong id="woeas"></strong></object>
    <p id="woeas"></p>
  1. <track id="woeas"><ruby id="woeas"><tt id="woeas"></tt></ruby></track>

    文旅周刊丨此心歸處“是吾家”

      衡陽晚報12月24日訊(文/圖 通訊員 趙 勇 顏益平)“是吾家”意為我最初的家,是一代女魂唐群英居住過的地方。


      ▲唐群英紀念館。


      “是吾家”位于衡山縣新橋鎮黃泥村,是唐群英的祖居“三吉堂”中建設最早也是現僅存的部分建筑。“三吉”為房屋之名,亦為多積德、多讀書、多勞作的家訓。完整的“三吉堂”,有一百多間房子,占地四千余平方米。“是吾家”初建于清咸豐三年,后改造成書屋。


      ▲唐群英故居。

      擇一好天氣,與三五好友結伴駕車從衡山縣城前往“唐群英故居”。一路風和日麗,與友人相談甚歡,恍惚間一小時車程一閃而過,聽得好友一聲呼喚:“快到了!”只見得車窗外新修的柏油馬路干凈而寬闊,路兩旁不時有“歡迎來到唐群英故居”的條幅映入眼簾。車隨道轉,我們駛入了一座宛若奇巧玲瓏的聚寶盆似的谷地,只見得遠處白墻黛瓦,檐角婆娑;周圍青山環抱,樹木郁郁蔥蔥,飄散著松脂混合野花的清香;千畝良田豐饒富庶,涓水的一線支流蜿蜒淌過;田間尚有農人勞作,小牛隨母牛于田間嬉戲,不由連發贊嘆,好一幅冬耕還為暖春圖,好一派田園風光,好一個耕讀傳家之所在。


      ▲群英廣場。

      下得車來,先至群英廣場,廣場內有唐群英的2.6米的半身銅像,于銅象前瞻仰先驅之遺容,不由肅然起敬。遠眺書屋所在,只見得“是吾家”書屋背靠紅茹嶺,古木、翠竹參天,仿佛一道綠色的屏障;廣場面對龍形山,青青蒼蒼中,乳白色的云紗飄曳山腰,影影綽綽,像一群睡意未醒的仙女在龍脊脈脈含情,凝眉不語;院墻外有一口晶瑩澄澈的池塘,據村民介紹,此塘名為“三積水塘”,水中魚兒在追逐嬉戲。“三積水塘”旁有益壽井一口,乃唐群英與兄弟姐妹為其母在六十大壽時修復老井所建。聽旁人說,井水清洌甘甜,長飲此水的鄉鄰,多長壽。

      景隨物換,隨新修石徑繞“三積水塘”而行,一旁宅院設有一人高的圍墻護衛著,路遇“喚晴亭”石碑,碑上有先賢《曉起》之詩。再往前,及至“是吾家”正門處,上有“唐群英書屋”匾額。


      ▲是吾家”進門。

      進得正門,有屋舍二進,正廳、課室、書屋、待客室以及唐群英和傭人臥室,天井正中有一株桂花樹;正廳門上掛有“是吾家”橫匾,兩旁配有一幅嵌入“是吾家”三字的對聯:“是足下青云起處;吾家中紫氣盈時”。對聯由唐星照親自撰寫,彰顯盼子女詩書傳家、光耀門庭的士大夫理想。正廳內有唐群英像,左右兩側內有孫文先生所書“發達女權”“女權斗士”條幅,兩側外掛有“忠心報國、孝敬長輩、誠信立身、寬容處世、厚道待人”唐群英家風;“多積德,為人之本;多讀書,成材之本;多勞作,立業之本”唐群英家訓,兩幅白色盈聯。

      “是吾家”書屋的側門和吟香園相通。吟香園是由以前的“三積堂”花園恢復而來。園中植有櫻花、臘梅等名貴花木,靠紅茹嶺一面興建了“吟香園”詩碑,正中安放唐群英銅像,像座刻有“唐群英一代女魂”七個紅色大字。“一口水塘清流照影,一山峭壁綠樹成蔭”“清流依垅曲,綠樹接丹崖”,唐群英的塑像安詳地佇立在兒時吟誦的詩境之中。大理石的詩碑繞園一周,密密連連,上面撰刻著唐群英的文章摘要,歷史偉人的贈詩贊詞。


      ▲吟香園。

      沿吟香園一側青石小徑至詩詞碑廊,廊內有唐群英的言論、詩聯及文稿選錄,“為強國而學習”“多學而智,自立即強”“天下興亡,人皆有責”“君子固貧,何必向人訴苦”等言詞,皆是震聾發聵,警醒世人之語。

      依欄遠眺,眼望山林靜謐,田野悠閑,不由脫口而吟:“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我想,唐群英當時歸家的感受是否與陶淵明一樣,歷練紅塵之余,在家鄉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故淵,家鄉,此心安處方是家鄉。
    【編輯:王丹 責編:劉曉飛】
    >>我要舉報

    衡陽日報電子報

    衡陽晚報電子報

    回頂部 到底部
    超碰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