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周刊丨培元塔:以百年歲月守護常寧文脈
衡陽晚報12月24日訊(通訊員錢輝)古塔,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培元塔,便是常寧的文化地標和精神地標,更是很多常寧人記憶深處的鄉愁。
時光悠悠,宜水滔滔。宜水河從常寧穿城而過,向北流入湘江。在宜水流經培元村的一座小山坡上,偉岸的培元塔鎮守河岸百余年,這座古塔被譽為常寧鎮城之“寶塔”。

▲魚尾狀上翹的石質塔檐,懸風鈴。
為何稱之為寶塔?相傳,宜水河中常有惡龍興風作浪,給常寧人民帶來水災,為杜絕水患,一得道高僧建議,以西橋為弓,以石塔為箭,影射宜水中的南門潭,方可鎮住惡龍。培元塔建成七日后,傳說惡龍被射殺,河中水流如血,宜水漸趨平靜。這是民間傳說,無人考證,也無處可證。

▲門額陰刻楷書“培元塔”。
培元塔建成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塔高30余米,為樓閣式磚石結構,7級8方,底邊長6.14米;塔基為青石構筑,高0.86米,南面施垂帶踏跺;塔身首層由花崗巖石砌成,其余六層由青磚砌成,四面設券門;正門面向西南,門額陰刻楷書“培元塔”,兩側施文曲星浮雕,上下鐫蓮瓣、八寶圖案;東、西門額分別為:“迎紫氣”“邑青口”;北門為虛門,即假門,是用青石砌成拱門形狀,人無法通行,門額上方刻有“洪恩至”,與東、西門額如同,周施如意云紋、瑞獸、蓮瓣、八寶、八卦等浮雕。塔中空,有石階梯道盤旋而上,可登各層,七層施夾壁,上留一孔可攀塔頂。塔心室上圓下方,象征古代“天圓地方”之說。一、二層為方形,三至六層為棱柱形,七層為圓形;每層都有四個拱窗,四個券門,石雕飛檐。室頂砌成疊澀穹窿,各級有魚尾狀上翹的石質塔檐,懸風鈴;塔頂為空心鐵葫蘆狀頂。

▲塔身首層由花崗巖石砌成,其余六層由青磚砌成。
整座塔形制雄偉,結構精嚴,常寧人皆以其為故鄉標志,言其“固塔山之靈氣,培常邑之人文”,故常寧人才輩出,因此景點定名為“古塔培元”。為常寧城中唯存古跡,省市文物保護單位。
是誰建造了培元塔呢?唐訓方(1809年--1876年),字義渠,今常寧市蘭江鄉人,湘軍重要將領,歷任襄陽知府、湖北督糧道、湖北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安徽巡撫、湖北巡撫、直隸布政使。就是他,“捐廉金二萬”建造了培元塔。

▲隔河遠望培元塔。
《同治常寧志》“卷十二·坊塔”篇的詳細記載,“培元塔,城西四里羅漢石。同治五年縣紳唐訓方建,唐繩武、殷盤監造,塔地基張澤清捐。”志書將塔的位置、建造年代、建造人、工程師、地基提供者寫得一清二楚。
唐訓方為什么要在這建塔呢?《同治常寧志》記載,源于“邑治文廟前缺一火星,宜建塔以補之。”明清時期,河邊建塔都是出于鎮風水、防水患、作航標的目的。李元度后來在唐訓方的行狀中也稱,唐訓方在“少時聞縣中科第中衰,于形勢當于某方建浮圖,工費毓鉅,孰有能成之者。至是乃獨力營造,貲逾萬金。”即唐訓方在少年時代聽說縣內科舉衰敗、人才較少,應建寶塔來固本培元、培養風水。但因耗資巨大,鄉里一直未能實施。為此,唐訓方后來不惜以一己之力獨攬,“捐廉金二萬”建成培元塔,從而“一以鎖雙江口合流之水,一以控白面石遠峙之山”,以便“地勢崇斯元氣固,元氣固斯人才興”,熱切期盼著家鄉多出人才。
只是始料不及的是,唐訓方這一不小心就露了財,讓他背上了貪污軍餉的“黑鍋”!流言傳開來以后,唐訓方被越描越黑,有些錯誤認知甚至已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近年來,通過翻閱古籍古書,并沒有查處唐訓方有任何貪腐記錄。
“廉金”,就是雍正時期皇帝特批給地方督撫們的一筆重大補貼,也叫“養廉銀”。學者張宏杰曾考證,當時總督每年的“養廉銀”為1.8萬兩白銀,巡撫為每年1.5萬兩白銀,布政使和按察使為每年1萬兩白銀。唐訓方自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的九年多時間里,輾轉擔任過湖北布政使、安徽巡撫、湖北按察使、署理湖北巡撫、直隸布政使等要職,“養廉銀”可見是相當大的一筆收入。所以,唐訓方捐“廉金二萬兩”建培元塔,并非什么難事。

▲默默地鎮守在江邊。
佇立宜水岸,臨水聽風,看殘陽徐落,賞皓月當空,培元塔倒映水中,塔影歷歷,其情其景,是為臻美。登高遠眺,滔滔宜水,巍巍古塔,構成了壯麗的畫面,令人精神振奮,頓生無限自豪之情。
歷史的煙塵已淡,多少風流人物,已隨滾滾江水遠去,惟有培元塔依然默默地鎮守在江邊,見證著常寧發展的歷史,以百年歲月守護常寧文脈!
時光悠悠,宜水滔滔。宜水河從常寧穿城而過,向北流入湘江。在宜水流經培元村的一座小山坡上,偉岸的培元塔鎮守河岸百余年,這座古塔被譽為常寧鎮城之“寶塔”。
▲魚尾狀上翹的石質塔檐,懸風鈴。
為何稱之為寶塔?相傳,宜水河中常有惡龍興風作浪,給常寧人民帶來水災,為杜絕水患,一得道高僧建議,以西橋為弓,以石塔為箭,影射宜水中的南門潭,方可鎮住惡龍。培元塔建成七日后,傳說惡龍被射殺,河中水流如血,宜水漸趨平靜。這是民間傳說,無人考證,也無處可證。
▲門額陰刻楷書“培元塔”。
培元塔建成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塔高30余米,為樓閣式磚石結構,7級8方,底邊長6.14米;塔基為青石構筑,高0.86米,南面施垂帶踏跺;塔身首層由花崗巖石砌成,其余六層由青磚砌成,四面設券門;正門面向西南,門額陰刻楷書“培元塔”,兩側施文曲星浮雕,上下鐫蓮瓣、八寶圖案;東、西門額分別為:“迎紫氣”“邑青口”;北門為虛門,即假門,是用青石砌成拱門形狀,人無法通行,門額上方刻有“洪恩至”,與東、西門額如同,周施如意云紋、瑞獸、蓮瓣、八寶、八卦等浮雕。塔中空,有石階梯道盤旋而上,可登各層,七層施夾壁,上留一孔可攀塔頂。塔心室上圓下方,象征古代“天圓地方”之說。一、二層為方形,三至六層為棱柱形,七層為圓形;每層都有四個拱窗,四個券門,石雕飛檐。室頂砌成疊澀穹窿,各級有魚尾狀上翹的石質塔檐,懸風鈴;塔頂為空心鐵葫蘆狀頂。
▲塔身首層由花崗巖石砌成,其余六層由青磚砌成。
整座塔形制雄偉,結構精嚴,常寧人皆以其為故鄉標志,言其“固塔山之靈氣,培常邑之人文”,故常寧人才輩出,因此景點定名為“古塔培元”。為常寧城中唯存古跡,省市文物保護單位。
是誰建造了培元塔呢?唐訓方(1809年--1876年),字義渠,今常寧市蘭江鄉人,湘軍重要將領,歷任襄陽知府、湖北督糧道、湖北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安徽巡撫、湖北巡撫、直隸布政使。就是他,“捐廉金二萬”建造了培元塔。
▲隔河遠望培元塔。
《同治常寧志》“卷十二·坊塔”篇的詳細記載,“培元塔,城西四里羅漢石。同治五年縣紳唐訓方建,唐繩武、殷盤監造,塔地基張澤清捐。”志書將塔的位置、建造年代、建造人、工程師、地基提供者寫得一清二楚。
唐訓方為什么要在這建塔呢?《同治常寧志》記載,源于“邑治文廟前缺一火星,宜建塔以補之。”明清時期,河邊建塔都是出于鎮風水、防水患、作航標的目的。李元度后來在唐訓方的行狀中也稱,唐訓方在“少時聞縣中科第中衰,于形勢當于某方建浮圖,工費毓鉅,孰有能成之者。至是乃獨力營造,貲逾萬金。”即唐訓方在少年時代聽說縣內科舉衰敗、人才較少,應建寶塔來固本培元、培養風水。但因耗資巨大,鄉里一直未能實施。為此,唐訓方后來不惜以一己之力獨攬,“捐廉金二萬”建成培元塔,從而“一以鎖雙江口合流之水,一以控白面石遠峙之山”,以便“地勢崇斯元氣固,元氣固斯人才興”,熱切期盼著家鄉多出人才。
只是始料不及的是,唐訓方這一不小心就露了財,讓他背上了貪污軍餉的“黑鍋”!流言傳開來以后,唐訓方被越描越黑,有些錯誤認知甚至已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近年來,通過翻閱古籍古書,并沒有查處唐訓方有任何貪腐記錄。
“廉金”,就是雍正時期皇帝特批給地方督撫們的一筆重大補貼,也叫“養廉銀”。學者張宏杰曾考證,當時總督每年的“養廉銀”為1.8萬兩白銀,巡撫為每年1.5萬兩白銀,布政使和按察使為每年1萬兩白銀。唐訓方自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的九年多時間里,輾轉擔任過湖北布政使、安徽巡撫、湖北按察使、署理湖北巡撫、直隸布政使等要職,“養廉銀”可見是相當大的一筆收入。所以,唐訓方捐“廉金二萬兩”建培元塔,并非什么難事。
▲默默地鎮守在江邊。
佇立宜水岸,臨水聽風,看殘陽徐落,賞皓月當空,培元塔倒映水中,塔影歷歷,其情其景,是為臻美。登高遠眺,滔滔宜水,巍巍古塔,構成了壯麗的畫面,令人精神振奮,頓生無限自豪之情。
歷史的煙塵已淡,多少風流人物,已隨滾滾江水遠去,惟有培元塔依然默默地鎮守在江邊,見證著常寧發展的歷史,以百年歲月守護常寧文脈!
>>我要舉報